opebet官网 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 【字体: 我要纠错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广安经开区、川渝高竹新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

《广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已经六届市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opebet官网 办公室

2022年9月9日

广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广安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加快推进健康广安建设,根据《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健康广安2030”规划纲要》和《推进健康广安行动实施方案(2020—2030年)》,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广安市卫生健康事业迈向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开创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也是全面开启健康广安建设新篇章、全面推进广安卫生健康发展的总纲领。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积极推进健康广安建设,卫生健康事业实现稳步发展。2015年到2020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26岁提高到77.33岁,主要健康指标稳中向好,“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我市决战脱贫攻坚、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党建引领不断加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系列全会精神,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省委对卫生健康系统党建工作的要求,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持续完善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提高卫生治理能力,推动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在意识形态、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示范作用。

——服务资源不断扩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优质高效。全市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22242张、卫生人员2.56万人、房屋建筑面积达170.51万平方米、总资产达83.78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51.01%、25.29%、76.93%、109.97%。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分别达到2人、2.43人、6.84张,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29.87%、64.19%、50%。

——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市人民医院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复审,岳池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邻水县、武胜县、广安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中医医院通过三级乙等评审;市中医医院、市精神病院、前锋区人民医院先后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岳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三级乙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6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创建为二级甲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邻水县、岳池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武胜县妇幼保健院通过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复审,广安区妇幼保健院创建为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全市在建及验收通过的临床类省级重点专科17个、市级重点专科67个;中医类省级重点专科(专病)5个,市级重点专科(专病)16个。

——健康广安建设初见成效。印发《“健康广安2030”规划纲要》和《推进健康广安行动实施方案(2020—2030年)》,健康广安建设机制初步建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建成省级卫生乡镇91个、省级卫生村1192个,邻水县、岳池县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武胜县、华蓥市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城市)复审。

——中医药产业稳步发展。拓展推广中医药服务项目20余项,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48.8%。引进培育中药材规模化种植经营主体43个,建成规模连片中药材种植基地2.34万亩。岳池县借力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建立“双飞地”发展模式,规划建设中药材产业基地36平方公里,医药制造基地搭上广蓉合作发展“快车”。

——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效明显,成功救治30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效处置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优化重大疾病防控策略,艾滋病新发感染数、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乙肝发病率持续下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居全省前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持续稳步推进,高血压、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达81.43%、74.92%,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值。妇幼卫生保健和生育服务持续优化,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5.93/10万、2.25‰、3.47‰,均在省定控制指标以内。

——健康扶贫实现圆满收官。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政策,巩固完善“两保、三基金、三救助”医保扶持政策,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费用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所有退出贫困村村卫生室100%达标、100%配备合格村医等健康扶贫年度目标。

——老龄健康事业稳步推进。完善医养融合政策,有序引导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转型为收治高龄、重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机构。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病科设置率达47%,80%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建有医养结合机构11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0%以上。

——综合医改试点有序推进。综合推进医联体改革,建设城市医疗集团1个、县域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2个,发展专科联盟88家、远程医疗11家,促进资源整合,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加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医院治理体系、管理体系和党的建设成效明显。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一、重大机遇

——新时代重大战略机遇叠加为发展卫生健康事业营造良好环境。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一干多支”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尤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落地,广安作为四川省离重庆主城区最近的地级市,全域纳入《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川渝高竹新区、合广长环重庆中心城区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纳入川渝合作共建功能平台集中打造,为广安链接成渝双核、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广阔空间和美好前景。

——“健康中国”为广安卫生健康事业指明发展方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发展,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大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是保障广安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优质高效、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生活的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基本依托。

——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的加速迭代升级为广安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新基建作为强基础、利长远的战略性、先导性、全局性工程,将为“十四五”健康广安建设提供具备成长性和创新性的生长动能。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将为广安卫生健康事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面临挑战

——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全市无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缺乏标准化的传染科(病区),县级医疗体系尚不健全,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水平低,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没有独立中医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基础设施陈旧,市精神病院场地狭窄,市、县级综合医院业务用房不足,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环境亟待提升。

——医疗卫生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优。全市千人护士数、执业(助理)医师数较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27.4%、28.6%,分别排在全省第17位、18位。高层次人才缺乏,无卫生健康领域领军人才,仅有医学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341人,大学本科学历仅占医务人员总数24.5%,全市副高职称及以上人才仅占6.1%。基层医疗人才流失严重,基层卫生院“空心化”现象较为突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弱。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普遍较低,各类检测实验室设施设备不足,检验检测能力不能满足疾病防控需要。传染病救治能力不强,现有综合医疗机构感染病区流程不合理,负压病房、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配备不足,传染病预防救治能力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够适应。

——“一老一小”供给质量与结构不优。全市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叠加,三孩政策落地使“一老一小”服务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年健康服务不健全,提供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服务的医疗机构缺乏,难以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托育设施缺口大、分布不均匀,机构运营成本高,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突出。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一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同城融圈、优镇兴乡、品质主导、产业支撑”四大战略,全面优化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全力支撑“城市提质”“乡村振兴”两大工程,为推动广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健康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对卫生健康事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大力加强卫生健康系统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坚持健康优先原则。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健康观,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广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着眼短板补强,规模适度有序,发挥比较优势,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推动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创新原则。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属性,以“三医联动”为抓手,持续推进医疗卫生改革整体联动,推动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均衡融合原则。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与产业、经济、社会、科技等融合发展,切实提升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均衡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差异,实现区域之间、层级之间、医防之间、中西医之间的均衡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新提升。居民健康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居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孕产妇死亡率低于14.5/10万,婴儿死亡率低于5.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6.6‰。

——卫生健康体系构建新格局。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传染病防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成21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健康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优质卫生健康资源显著增加。新建省级医学重点学(专)科5个,新增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3个。卫生健康人才队伍不断充实,各类健康服务主体的保障能力和服务能力不断强化。

——重大疾病防治取得新成效。艾滋病持续有效控制,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逐步降低,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等稳步防控,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逐步提高。

——健康产业迈出新步伐。健康产业发展机制有效完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职业技能人群逐步覆盖,健康融合新业态初步形成,健康产业占全市GDP比重稳步提升。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取得新进展,分级诊疗体系、医疗联合体建设、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加快推进,综合监管制度更加健全。

——卫生健康治理达到新高度。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依法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卫生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主要发展指标

领域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

2025

指标

性质

健康

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33

>78.2

预期性

2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5.93

14.5

预期性

3

婴儿死亡率(

2.25

≤5.2

预期性

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3.47

6.6

预期性

5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7.69

16.1

预期性

6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87.4

91.5

预期性

健康

生活

7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0.5

>25

预期性

8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万人)

160.5

161

预期性

9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20.95

<20

预期性

健康

服务

10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

2.7

指导性

11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43

3.2

指导性

12

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人)

0.3

预期性

13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师数(人)

1.71

4.0

指导性

14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95

>85

预期性

15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0

90

约束性

16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

80

90

约束性

17

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5

4.5

预期性

18

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力争每年降低0.5%

约束性

19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

47

60

预期性

20

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三星智慧医院比例%

60

预期性

21

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8

预期性

健康

环境

22

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0.7

完成省目标

约束性

23

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

100

保持稳定

约束性

24

国家卫生城市占比%

50

持续提升

预期性

健康

保障

25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30

<27

约束性

26

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保持稳定

约束性

健康

27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

55

75

预期性

第三章 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建设

第一节 建立健全卫生健康党建体系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重要论述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党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持之以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定拥护“两个确立”,不断提高系统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党政分设,推动党建工作写入医院章程,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议事规则,切实加强党对公立医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建好建强基层组织堡垒,持续深化“党建领航·卫民健康”党建品牌建设,加快构建“1+N”党建品牌体系;严格落实党的基本制度,加强党的基本建设、基本教育,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基本制度,加强信息、网络等新兴领域安全工作,旗帜鲜明反对错误思想、错误言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主动权,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压紧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和“一岗双责”,持续深化行业系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扎实开展“大型公立医院巡查”,零容忍惩治医疗卫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培养锻炼、考核评价、监督管理制度体系。

第二节 完善卫生健康法治体系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机制,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严格规范性文件管理,提高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工作专业化水平,主动向社会公布规范性文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完善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参与行政决策常态化机制。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动行政权力依法委托下放,推进涉企经营许可“证照分离”改革。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统一规范并动态调整完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纵深推进“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进“减证便民”行动。严格执行涉及卫生健康行业17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打破各类“隐形门槛”。完善监督执法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专业和社会热点,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项检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加强执法人员和行政相对人培训教育,严格执行卫生健康行政处罚程序和自由裁量实施规则。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完善卫生健康行政监督执法工作制度。完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和处理、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容错纠错等监督工作机制。强化法治宣传教育,科学制定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八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法律七进”和“谁执法谁普法”。开展行政执法以案释法和行政管理相对人释法说理,将普法工作融入执法办案全过程。加强法治主题宣传,常态化开展宪法学习,组织开展“12·4”国家宪法日活动,积极开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医药法》《执业医师法》等卫生健康法律法规的学习推广。加强突发事件应对、传染病防治、生物安全等的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

第四章 推进公共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强化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加快推进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建设,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改扩建业务用房。支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补齐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配置缺口。推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到三级甲等疾病预防控制标准,支持武胜县、邻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创建三级乙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着力提升监测预警报告、形势分析研判、现场调查处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检测等关键核心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构建分级分层分流传染病救治网络,建设市级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建成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传染病防治医院),在县级定点医疗机构规范新建、改扩建传染病院区(收治病区、隔离病区)和发热门诊。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重大疫情预警和监测哨点建设。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重点、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以综合大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为疫情监测哨点和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的“三位一体”公共卫生应急网络。建成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完善以急救中心为主体、二级以上医院为支撑的城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立县级急救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的农村三级急救网络。支持市级独立设置急救中心,县(市、区)设置急救分中心或急救站点,加强必要急救设施设备和信息系统配置升级。建强建优妇幼健康体系。全市力争创建2所三级妇幼保健院,支持前锋区、华蓥市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建成投用市妇女儿童医院。支持市人民医院建成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机构和产前诊断机构。力争每个县(市、区)建立1个产前筛查机构。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完善以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补充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启动市精神病院选址迁(扩)建,重点支持市精神病院创建为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支持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广安区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有病房的精神科,华蓥市、前锋区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精神心理门诊或精神科。加强血液保障体系能力建设。加大对市中心血站新(改)建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前锋区固定献血点建设,提升血站标准化建设能力。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加强市—县—乡卫生监督网络建设,推动卫生监督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公共卫生风险智能监测点建设。明确乡镇承担卫生健康综合监管的机构,将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合理配置监管协管力量。构建完善职业健康防治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覆盖职业病监测评估—危害工程防护—诊断救治全过程的职业病防治体系。依托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职业病监测评估网络体系,支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乙级机构资质。构建健康促进新体系。构建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老年大学等培训机构为延伸的健康教育格局,加强市、县两级健康教育机构建设,配置基本健康教育人员。

第二节 全方位保障全民健康

普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健康科普资源库和专家队伍,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教育全覆盖。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宣传合理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生命教育等健康科学知识,提倡推广全人群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推进健康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开展健康促进县(市、区)、健康促进家庭、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医院等建设,建成一批示范健康促进场所。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卫生城市(县城、乡镇)建设和健康城市(村镇)建设,力争到2025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比例提高到10%,建成一批健康城镇和健康村。以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为重点,加强健康细胞建设,推进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治理。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场所厕所环境整治,促进“厕所革命”提质,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科学制定防治方案,加强病媒生物防制。

加强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做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和管理,完善疾病监测系统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固定和流动监测点相结合的重大传染病监测网点,完善传染病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加强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积极落实传染病防控策略与措施,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全省同期平均值。完善艾滋病防治体系,加强源头治理,强化宣传干预、监测检测、抗病毒治疗和预防母婴传播,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达93%。强化结核病患者发现,加强重点人群防控,力争肺结核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持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巩固和保持碘缺乏病、克山病、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消除状态。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线现场救治功能,提升常见和多发传染病发现及现场处置能力。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制定应急物资保障预案,探索公共卫生应急物资集中储备管理。

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加快国家、省慢性病管理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建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达到50%以上。完善慢性病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及高风险人群筛查和干预,到2025年,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过早死亡率下降到16.1%,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建立口腔卫生防控体系,12岁儿童龋齿率控制在29%以内。加强恶性肿瘤防控。构建市、县、乡纵向癌症防治网络,市、县(市、区)癌症防治中心建立达100%,争取建设乡级癌防试点机构1个。推动肺癌和乳腺癌纳入常规(免费)筛查项目,早诊率不低于55%。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于44%。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多渠道管理模式,提高救治救助综合保障水平,到2025年,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和规范服药率分别达到90%和70%。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严格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标准,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水平,有序推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能力。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发布营养健康科普知识,倡导以“三减[“三减”:减盐、减油、减糖。]”为核心的合理膳食生活方式,引导市民减少食用高盐高糖高脂食品。开展限酒科普宣传和行为干预。推进绿色食品、品牌餐饮产业发展,开展“营养健康食堂”“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学校”和区域营养创新平台建设。针对重点人群分类实施营养干预。到2025年,成人肥胖增长率和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得到有效控制。

专栏1公共卫生能力提升项目

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工程。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充实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配置,推动市疾病预防中心达到三级甲等疾病预防控制标准,支持武胜县、邻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创建三级乙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工程。建设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传染病防治医院),县级综合医院增设传染科,建立标准的感染性疾病病区,建设市、县两级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25个。建设与升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强化传染病与卫生应急监测预警信息化支撑。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开展国家、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广安区、邻水县创建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其他县(市、区)创建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采供血机构能力建设。充实血站人才队伍,加强血站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配置、资金支持,推动血站达到中小型血站基本建设标准。

第三节 全周期保障重点人群健康

推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加大对家庭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力度,依法全面落实产假、育儿假、生育保险、生育津贴等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引导全市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推进以妇女儿童为中心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周期健康服务。做实计划生育民生实事,妥善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等问题,鼓励开展计划生育综合保险工作,提高抗风险能力。组建社会心理抚慰和危机干预网络,对处于困境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开展心理帮扶。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加快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增强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推进城乡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1个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或普惠托育中心,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以上。

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明确市、县两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功能定位,补齐服务短板,发展优势特色,推动重点学科建设和特色专科建设,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救治能力建设。全面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提升母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推进“妇产优质服务提升行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产科单间病房300间以上,确保广安60%以上的产妇能住上单间、享受到优质妇产服务。探索推广“主动健康”服务模式,提供全周期妇幼健康管理服务。全面推进“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落实婚、孕、产、保、育“一站式”优生优育全程服务。鼓励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产前筛查/诊断等妇女保健公共卫生项目,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实施母乳喂养促进行动,加强爱婴医院管理和母乳喂养社会宣传,巩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成效。全面落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加强青少年健康管理服务。以疾病诊治和健康管理并重,推动青少年健康管理科学、规范、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青少年疾病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落实国家和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青少年保健管理,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青少年健康管理服务。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

促进职业健康防护。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格局。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督促用人单位做好健康职业监护。加强重点人群职业健康促进,提升职业病防治知识普及率。提升职业病防治能力和水平。完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加快职业健康监测检测能力提升,建设职业健康监管执法队伍。到2025年,建设期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率达到100%,接触职业病危害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100%,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的县(市、区)覆盖率达到100%,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其他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

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立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规划建设市级和老年人口大县老年医院,引导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达60%以上。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各县(市、区)实现安宁疗护全覆盖。实施老年健康促进专项行动,促进老年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持续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全市85%以上的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建设分区合规、流程合理、院感可控的医养服务中心,支持大型医疗机构和医养服务机构牵头组建医疗养老联合体或集团,全市10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均内设医疗机构,各县(市、区)至少创建1家医养服务示范机构。

维护残疾人健康。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加强对致残疾病及其他致残因素的防控,减少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持续贯彻落实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做好视力、听力、语言、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救助,开展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行动,着力防控疾病致残。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保障签约医生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个性化服务,发展社区康复和居家康复医疗,为残疾人提供就医便利。

第五章 推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建设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加快打造区域性医疗高地。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来广安发展,加快推进市内优质医疗资源网格布局和均衡配置,让广安人民在市内能享受高水平优质医疗服务。集中力量推动“1+3+1[“1+3+1”重点公立医院:“1”,广安市人民医院;“3”,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人民医院;“1”,广安市中医医院。]”重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市人民医院,增效扩能,建成具有较强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优质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高地,重点疾病诊疗水平与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明显缩小,力争特色突出、省内排名靠前的专业类别纳入省医学中心建设。支持市中医医院快速提能、扩容增质,建成三级中医医院。支持市级公立医院牵头建设各种形式医联体,发挥公立医院在医联体中的牵头作用。加强县级医院建设。加强县级综合医院建设,发挥县域医疗“龙头”作用,按照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原则,探索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强化防治结合和上下联动,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持续提升岳池县人民医院三甲医疗服务能力,支持邻水县、武胜县、广安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加强专科医疗体系建设。实施重点专科培植行动,以满足市内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专科,提升核心专科、夯实支撑专科、打造优势专科,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逐步形成与综合医院错位发展,“门类齐全、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专科医疗服务体系。

第二节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卫生健康资源整合,合理布局医疗资源。加快市中医医院迁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特色发展,打造区域中医诊疗中心。推进各级医疗机构加强设施设备、临床科室、人才队伍、智慧系统、服务质量、医疗环境等建设,力争建成三级医疗机构10所,二级医疗机构23所,大幅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全力做好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的遴选、建设、申报,加强已创建成功省级重点专科的能力建设,打造特色专科品牌,力争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0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41个。推进市、县级医院基于“五大中心[“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体系建设,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规划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21个。

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规范诊疗行为,强化安全管理,推进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健全院科两级质控体系,加强重点科室、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技术的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和合理治疗。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将医疗质量与绩效考核挂钩,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建立不良事件预警机制,推进医疗质量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制度。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开展医疗质量督查和相关活动,推动医疗质量整体提升。加强医疗“三监管”平台运用,加强医疗质量安全自我监管和自查自纠,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完善安全事件调查处置机制和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上下联动。提高安全意识,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对行政管理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分层级培训和教育,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意识,加强患者安全管理。

改善就医环境与医疗服务。实施就医环境改善行动,逐步消除过道床位,支持“1+3+1”医院率先改善住院条件。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推广固化医院工作制度,不断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建立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多学科联合的新时代医疗服务格局。优化诊疗流程,改善就医环境,持续推进智慧医疗,二级医疗机构实现预约诊疗服务全覆盖,提高预约诊疗服务比例;一级医疗机构初步建立预约诊疗服务,减少患者排队等待时间。推动医疗机构集医务、医保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提升远程医疗服务的使用率,完善联动市、县、乡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系统。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指导各县(市、区)加强检验检查质控工作,持续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保障医疗安全。加强平安医院建设,持续提高医疗机构安全防范能力,推动医疗机构安检工作,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

专栏2医疗服务体系优化项目

优质医疗资源扩容项目。合理布局新增资源,充分挖掘存量资源,持续提升优质医疗资源服务能力,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支持市人民医院建成以病人为中心的准五代医院。加快市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建设,创建三级中医医院。支持邻水县、武胜县、广安区人民医院创建成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华蓥市人民医院创建成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推动岳池县人民医院和其他有基础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实现院区迁建。

基层医疗资源强基项目。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精准定位基层医疗资源功能,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动有条件的村卫生室承办高频医保服务事项。以“两项改革”为抓手,支持县(市、区)优化卫生资源布局,引导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参与“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创建社区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

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力争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0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41个。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21个。对应省级质控中心(成立三年以上)相关专业,市级质控中心覆盖率90%以上,三级医院50%出院患者、二级医院70%出院患者实现临床路径管理。以县为单位,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力争实现建制乡镇卫生院全覆盖。

第六章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体系

构建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为支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基层卫生健康新格局。深入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优化乡村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稳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按照“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有序推进医疗资源归并整合,同步完善配套政策”路径,推动乡村两级卫生资源归并融合和布局调整。科学规划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每个建制乡镇办好1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办好1所卫生室。支持不同乡镇和村根据具体情况差异化发展,设置医疗点、医养结合中心等。推动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加快建设基层临床特色科室。积极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主动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适度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布点,合理布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内涵发展,鼓励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为社区医院。到2025年,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基层医疗机构20所,创建社区卫生医院10个。

第二节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水平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以“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抓手,以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社区医院、二级医院等为创建目标,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范围、诊疗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持续改进。加强临床服务能力培养和基层特色科室建设,着力提升区域医疗质量、服务能力的同质化水平。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入推进“两病[“两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重点人群科学化、精细化、同质化健康管理,推进分级诊疗。推进差异化特色诊疗,以名医、名科带动基层医疗发展,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加快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发展。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放应用,推动数字化为医疗卫生服务和慢病管理赋能。

推进医防深度融合。进一步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强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技术指导和考核。上下联动,医防结合,着力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联防联控工作,遏制慢病增长。健全基层防控体系,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防、康复、医疗、保健、健康教育以及妇幼健康指导等工作,打通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等政策,引导群众养成“小病解决在基层,大病转诊大医院”的就医习惯。

加强管理机制改革。精简医疗机构行政管理人员数量,优化医疗资源结构,推动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下沉医疗技术服务一线。优化绩效分配机制,实行工作量、服务质量、医德医风、群众满意度等综合考量,探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推动实现“两个允许”落地见效。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引导优质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基层卫生健康综合服务能力。有机统筹资源减量与服务提能增效,通过机制创新激发卫生机构内部活力和医务人员内生动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围绕孕产妇、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持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第七章 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建成以市、县两级中医医疗机构为龙头,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十四五”期间,积极创建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3个,建设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7个,市中医医院达到三级水平,创建1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鼓励市、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各种形式的医联体,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筑牢中医药基层服务网底。到2025年,全部建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推进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乡管村用”,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20%以上。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提供服务,建立对乡村基层中医药人员的补偿机制,加大对乡村基层中医药人员的扶持力度。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明确中医医师比例。加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和基地建设。

第二节 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特殊优势,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建立长效应急管理机制,更好发挥中医药在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推动公立医疗机构特色科室建设,市中医医院建设2—4个特色科室,每个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建设1—2个特色科室。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治未病科室。推动1—2家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办院模式。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建高地与补短板齐抓共进,实施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典籍研究,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技艺传承,多角度挖掘、传承、弘扬民间中医药特色疗法。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活动,提高中医药在卫生健康知识宣传中的力度,力争创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个,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提升全民中医药文化素养。推动中医药交流合作,加大与重庆市中医医院的中医药交流合作。大力倡导中西医并重,推动中西医协调发展。构建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体系,健全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中医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中医医院应急救治能力。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进,吸引全国各地名优中医药专家、医学院优秀毕业生投身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大中医药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到2025年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1000名。鼓励“西学中”,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构建更加合理的中医药人才梯队,支持高等院校增设中医药相关专业。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以岳池顾县镇中药材种植基地为引领,加强全市川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和原产地保护,鼓励企业建设一批川产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标准化、规模化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支持岳池县巩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成果,探索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岳池经验”,全力争创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将岳池县打造为四川省中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县。推动道地药材品种确定和申报工作,力争完成1—3个道地药材品种申报,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力争达到30万亩,中医药产值达20亿,开发中医药健康产品。

专栏3中医药重点项目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市中医医院迁建,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开展县级中医医院扶优补短建设,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中医院改扩建项目建成投用加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化中医馆,实施提档升级建设。推进武胜县中医院创建成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培育2个以上省级重点专科,建设中医康复中心12个,在全市形成专科突出、优势互补的重点专科体系。

第八章 推进现代化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培育现代化健康服务业体系

建立完善健康服务业体系。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和医疗康养产业融入广安市现代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健康服务业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宏观调控能力,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诊疗行为、构建长效机制,不断提升社会办医管理水平;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各类行业协会,提高自律能力,形成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人才、技术、资本等产业要素合理流动,完善社会办医疗机构审批和监管机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培育壮大健康服务业产业体系。紧扣广安市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促进医疗健康与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健康养生、健康旅游、智慧健康、健身休闲运动和健康保险产业,构建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健全健康服务业保障体系。强化产业发展的供需对接,深化产业链协作,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健康服务品牌。

第二节 推动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

完善健康服务业发展领导机制。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政策互补联动,构建政府引导、融合集聚、创新开放的发展体系。完善产业统计监测,发挥各类产业发展基金扶持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夯实健康服务业发展支撑。高质量推进社会办医。完善社会办医扶持政策,支持多种模式发展社会办医,促进民办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建立社会办医规范发展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水平民营医院跨县域办医,向基层延伸,实现品牌化、集团化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医疗保险定点等方面同等对待,形成有序竞争、协同共赢的办医格局。将社会办医纳入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及评价体系,鼓励其参与国家和省级室间质评等活动,加强质量控制。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独立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支持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等发展。加快推进医旅融合发展。加快健康旅游服务集聚区发展,发展一批现代化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打造独具广安特色的健康旅游产品和集高端医疗、运动康复、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健康旅游区。积极拓宽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健康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健康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利用华蓥山、五华山等自然资源推动“医疗+养老”“康复+旅游”基地建设,加快市中医医院养老中心、岳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开发阳光康养、森林康养、中医康养、乡村康养等康养旅游系列产品,协同打造集预防、养生、医疗、养老、旅游功能于一体、深度融合健康服务的川渝医养高地。培育健康服务新业态。深化卫生健康领域供给侧改革,促进要素资源向健康服务业配置,争创四川省健康服务业发展示范市。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健身、康养、食品等融合发展,打造智慧医疗数字应用场景,培育数字应用新业态。

专栏4健康产业发展项目

健康旅游。利用华蓥山、五华山等自然资源打造“医疗+养老”“康复+旅游基地加快市中医医院养中心、岳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

社会办医。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水平民营医院跨县域办医,向基层延伸,实现品牌化、集团化发展。

第九章 推进卫生健康信息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统筹发展卫生健康信息体系

建强信息化支撑体系。协同推进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构建以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卫生健康数据资源库。促进信息化应用体系。以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为重点,推动智慧医院建设和分级评价,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加强疾病防控、卫生应急、疫情监测预警,力争到2025年构建基本完备的公共卫生信息应用体系。深化集预防、医疗、康复于一体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卫生健康行业内的创新应用。筑牢安全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网络安全责任,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提升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保护公民个人健康数据安全。

第二节 统筹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

夯实筑牢基础。完善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统筹推进便民惠民、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人口家庭、综合管理、健康产业等六大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整合与互联互通。推动医疗机构信息平台规范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依托省临床检验、医学影像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医疗机构间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信息调阅共享。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实施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提升工程,开展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到2025年,力争60%的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三星智慧医院、20%的二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二星智慧医院;市人民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到5级以上水平,县级公立综合医院达到4级水平。优化服务应用。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拓展服务空间,创新服务模式。到2025年,80%的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普遍开展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主动推送及自助查询、移动支付等便民服务,“5G+医疗健康”应用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力争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互联网医院6家。鼓励利用物联网设备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居家监测和随访管理。普及应用电子健康卡,积极推进电子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医保电子凭证等公共服务卡的融合应用。加强疾病防控、卫生应急、疫情监测预警、妇幼健康等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水平,夯实基层信息网底。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目录,健全数据共享开放机制,畅通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数据共享通道,促进健康医疗数据开放共享。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在管理决策、健康管理、康养服务等领域的功能应用。

第十章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第一节 建设川渝卫生健康合作示范市

促进渝西北卫生健康协同发展。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机制,联合打造省域交界区域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做强做优广安—重庆卫生健康协同“主轴”,推动医疗行业有序跨行政区域服务。加强健康广安和健康重庆行动、传染病联防联控应对机制、医疗服务体系、医药健康产业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推动医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良性互动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推动两地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推进区域医疗协同。聚焦和统筹合川—广安—长寿协同发展示范区卫生健康资源,深化与成渝大型医院合作办医,建设智慧医疗体系。支持两地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现场会诊和远程会诊联动机制。试点开展广(安)重(庆)毗邻地区跨界救援服务。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及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大坪医院等优质资源,支持在广安建设心脏、泌尿、眼科、儿童等临床医疗中心。推进区域公共卫生协同。建立卫生应急和传染病疫情信息共享机制,定期通报各自传染病发病情况、流行特点以及感染者流动情况,实现预警信息及时共享。在毗邻区县建立突发事件区域风险评估机制,联合开展区域性传染病风险评估,提出可行的联防联控措施。推进区域医学科研教育协同。每年定期选派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赴重庆市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交流,争取重庆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定期派遣专家赴广安开展教学和技术指导。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学术交流等方面建立全面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科研成果共享。

第二节 推进川东北卫生健康协同

突出功能定位,推动差异化协同发展。坚持服务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重大战略,秉承“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原则,立足比较优势,力争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中医药、信息化、健康产业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卫生健康整体实力提升,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系统性提高配置效率与运行效率,促进卫生资源总量扩大,优质资源大幅增加。增强硬核能力,提升医疗服务能级,改善我市医疗机构在川东北的位次。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促进整体卫生健康实现协同增长、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新格局。构建推动区域卫生健康协同发展新机制。构建完善跨区域衔接制度,研究制定配套措施,深入推进区域内卫生健康协同和跨区域协作。推动建立区域疾病联防联控、卫生应急协调联动、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协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协作、信息协同共享、人才培养和科研协作等机制。强化区域医疗资源共享,鼓励优质医疗资源协同发展。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断优化特色专科布局,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医疗技术、科研能力及医院管理等方面实现整体提升。加强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区域内大型医疗机构合作,推动川东北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协同联动发展。

第三节 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保持健康扶贫政策总体稳定,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衔接要求。扎实推进脱贫人口医疗救治、大病专项救治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等工作。不断减少相对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健全“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机制。对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大病、重病救治情况进行监测,主动发现、及时跟进,做好救治、预约转诊、康复等健康服务,落实各项医疗保障政策和社会救助、慈善帮扶等措施。加强对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四个不摘”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持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坚持基本标准,分类调整医疗保障扶贫倾斜政策,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梯次减负功能,建立健全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继续对标补短,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力度。确保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持续清零、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动态清零。

第十一章 提高支撑与要素保障水平

第一节 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筹资机制

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卫生健康投入责任,完善合理分担机制,缓解个人就医经济负担。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按照医疗卫生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医疗卫生领域市、县财政关系,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与效率。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支持省级重点项目、信息化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稳定多元卫生筹资机制。找准中省支持政策与卫生健康领域的结合点,积极争取政策、项目支持。营造积极的医疗发展环境,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专项债券、社会投资等多渠道的可持续筹资机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落实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经费保障工作。

第二节 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卫生人才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相衔接的终身医学教育制度。鼓励职业院校重点培养卫生应急、预防医学、精神卫生、儿科、麻醉、放射、检验、影像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继续推进毕业后教育,以“两个同等对待”为重点全面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发展继续医学教育,将医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加强卫生应急骨干人才培养,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加强精神专科的医疗、护理及康复等专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加强健康管理、心理卫生、公共营养、老年护理等相关人才培养。加大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基层人员公开和考核招聘力度,到2025年基本按核定编制和岗位需求补足配齐人员。大力实施全员培训计划,确保“十四五”期间每名基层卫生健康专业技术人员至少参加1次培训。全面落实全科医生制度,加大全科医生在岗、转岗和规范化培训力度,医疗卫生机构新进医学毕业生先规培后上岗。完善基层人员激励保障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卫生健康专业技术人才向基层流动。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多渠道补充基层医务人员。全面加强乡村医生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大力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启动面向乡村医生的定向培养,村医乡聘率达35%。到2025年,力争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4名全科医生,每千人口配备2.7名执业(助理)医师。卫生健康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和岗位技能等“四项素质”明显提升。实施高层次人才招引计划。研究制定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以学科建设、团队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人才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实施卫生健康领军人才开发工程,到2025年,选拔培养20名优秀学科带头人、50名优秀中青年骨干。利用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奖励高层次人才、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设立高层次人才特设岗位,落实政府和单位相关补助政策,提供事业和技术双平台,促使其快速成长。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卫生健康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和规范,建立符合卫生健康行业特点的管理人员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加大管理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力度。积极开展管理岗位培训工作,建立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卫生健康管理人员每5年参加管理岗位知识培训累计不少于3个月以上,提高职业化水平。择优聘任基层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专栏5卫生人才发展工程

“引才强基”工程。累计招引500名以上医学类应往届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从市域外引进(含柔性引进)不少于50名高层次人才;坚持“简化程序”原则,每年采取带编双选、直接考核聘用等方式引进急需紧缺卫生人才不少于100名;探索建立公共卫生首席专家制度,培养引进首席公共卫生专家10名。

“育才领航”工程。每年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遴选不少于200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全科转岗、骨干全科、基层卫生人才提升等专项培训;遴选不少于100名专业技术骨干到国内发达地区或市外三甲医院进修学习;特聘50名知名专家为“业务导师”,与我市优秀青年人才结对帮带,实行“一对一”长期带教。

“留才筑巢”工程。引进的卫生高层次人才经备案认可后,按层次类别享受人才引进补助政策,对顶尖人才、急需紧缺等特殊人才,其待遇用人单位可以采取“一人一策”方式协商解决

第三节 提升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以广蓉生物医药“双飞地”模式为突破口,把握生物、信息、工程等科技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加快引进引领性技术,推动前沿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在广安落地,增强创新驱动源头供给,加快前沿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提升疾病防控水平。聚焦威胁影响我市市民健康的重点疾病,加强疾病防控技术研发,引进开发一批急需突破的临床诊疗关键技术,大力推动医疗新技术转化应用于临床,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临床医疗诊疗技术水平,优化疾病防控策略,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发展新型健康服务技术。鼓励大型医疗机构,积极借力毗邻医疗科研机构,加强医学多学科交叉研究,探索个性化健康服务、协同医疗、智慧医疗、医学应急救援等新型健康服务技术,创新疾病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强化健康风险因素控制。以增进健康为导向,推动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提升为中心转变,综合分析生物、环境、心理、社会、行为等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加强健康危险因素、科学健身、环境与健康等研究,重点开发健康促进、职业病防治、食品安全保障等技术,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制定和优化健康管理解决方案,提高健康水平。推动科学技术普及。强化公众健康知识科普的前沿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探索科技传播与创意文化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新媒体技术在科技传播领域的应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掌握健康相关知识,建立良好生活方式,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第四节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推广“华西—广安”“中医大—广安”合作模式,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进一步加强专科联盟、远程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式协作。在全市范围内宣传推广广安区、华蓥市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经验,积极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新思路,科学运用医保杠杆,合理推行分级诊疗,强化县级医疗机构龙头带动作用,整合优质医疗资源,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抓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深化治理结构改革,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稳步推进绩效分配体制改革,启动市人民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将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心血站及市精神病院纳入基层绩效分配体制改革范畴,落实“两个允许”,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实施。逐步合理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分配自主权,激发基层卫生机构活力。探索推进编制管理改革,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试点推行“编制+员额”的人员总量管理模式,探索县域内卫生人员一体化动态管理实施路径。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转变发展方式和运营模式,逐步依法动态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有效降低群众就医成本,增强人民群众对医疗改革成效的获得感。加强药品药械改革保障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体、多种非基本药物为补充的“1+X”用药模式,落实基本药物品种配备数量占比,进一步提高基本药物使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用药为重点的上下级药品目录统一。深化药械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全面落实省级(省际联盟)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加强药品使用监测与应对短缺。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规范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加强评价结果分析应用。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短缺药品预警和应对处置能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机构职能,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提高人员待遇,优化管理运行机制,落实公共卫生职能职责。进一步落实公共卫生建设要求,健全基层防控职责。创新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和医防协同机制,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疾病防控机制。探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参与各种形式医联体,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第十二章 加强组织实施与监测评估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全面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全过程,确保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各级要担负起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建立健全卫生健康事业和产业协同推进机制,加大对卫生健康重大政策、重大举措、重大项目等统筹安排。

第二节 深化部门协同

加强部门协调沟通,进一步发挥卫生健康、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财政、教育体育、民政、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保、乡村振兴等部门作用,协同推进“三医”联动、健康教育与促进、爱国卫生运动、健康产业发展等工作。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作用,团结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激发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第三节 加强监测评估

建立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区域内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统筹领导,强化卫生健康领域重大决策的执行、重大项目的协调、重大政策的落实,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和多部门协作机制,发挥社会监督的重要作用,积极应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牵头制定规划监测评估方案,对规划实施的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阶段性评估。相关部门依据职责分工,细化目标,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将规划的落实情况纳入各级相关部门的考核,多措并举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a3198db6eff24c27a4ce5a5b2204db91/files/014889d30474431ca2d605fe0ef76ab5.pdfa3198db6eff24c27a4ce5a5b2204db91/files/aeb28157a30d40cfa71029a0f88f0106.mp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周丽娜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法律声明

opebet官网 www.double-99.com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Reserved
网站标识码: 5116000002
主办单位:opebet官网 办公室
网站联系电话:0826-2343100
蜀ICP备18036616号-1
川公网安备 51160202511682号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