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
|
来源:opebet官网 办公室 | 浏览量: | 【字体:大中小】 | 分享到: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了1969年至1975年间,青年时期习近平同志扎根陕北延安农村当知青的故事。本书以访谈形式,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根植爱国为民的国家情怀。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主动请缨到祖国最困难的陕北地区插队当知青。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习近平同志克服艰苦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与梁家河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心系国家、关心百姓,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从一个迷茫的知青少年,顺利提干,最后被推荐上大学。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生道路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的整个成长、成熟、成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青年习近平身上,有以下这几点卓越的品质值得我们当代年轻人学习。
一、始终如一坚定理想信念。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放弃留京当工人的机会,毅然自告奋勇地选择到偏远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插队知青,正是其响应国家“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而此时,其父亲习仲勋同志正受迫害被下放到河南,其母亲被审查,自己也被划为“黑帮子弟”,习近平并没有因为家庭遭遇而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依然坚定理想和信念,胸怀国家社稷,心系百姓疾苦,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在贫瘠的陕北高原留下深深足迹,作出了一番成就。虽然当时因为家庭变故,入团、入党一波三折,但他最终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先后入团、入党,被推选为梁家河村支书,最后被推荐上了大学,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次脱变,实现精神升华,逐步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
二、脚踏实地为民办实事。青年习近平敢担当,能做事,凡事总是为他人、为村里着想。在当村支书之前,他就认真思考如何增加粮食产量,规划打井、打坝、修梯田。当选为村支书后,更是切实为村民办实事。为方便社员生活办给村里办了个代销店,为了让村民多识字开办了扫盲班。针对贫困山区缺柴少炭现象,积极向县里建议到四川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在考察学习回到大队后,他积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村。习近平在自己的平凡岗位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感想敢做、敢为人先、真抓实干,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同志学习。
三、锲而不舍坚持读书学习。在梁家河插队期间,尽管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每天吃不饱也穿不暖,还有大量的生产劳动,但习近平还是始终坚持学习,充分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大量书籍,覆盖了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各个方面,不管什么时候到他的窑洞总会看见书堆得满满的。而当时习近平因为家庭原因被划为“黑帮子弟”,此时就算再刻苦学习也可能没有上大学的机会,由此可见他热爱阅读是发自内心的,是不带任何功利性的。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热爱知识,他怎么能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坚持读书?怎么能七年都坚持读书呢?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通过不懈的坚持学习,习近平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知识财富,为后期治国理政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孟子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青年时期的习近平遭遇了家庭变故后到艰苦贫瘠的黄土高原插队,7年知青岁月中,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遭受巨大的压力下,仍然坚持理想和信念,始终相信党和国家,坚持为老百姓谋福利,锲而不舍坚持读书学习,正是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后完成了蜕变成长。从一个15岁刚到黄土高原插队时的迷惘、彷徨少年,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当下,我们青年一代都应该向习近平同志学习志存高远、勇于担当、心系百姓的精神,坚持读书学习,不断历练、不断提升,主动承担国家赋予我们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作为市政府办公室一名党员,更应该严格落实节奏更快、效率更高、质量更优的要求,坚持转观念、转作风、抓落实,以“主人翁”的角色、干事者的姿态开展工作,主动思考谋划,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为广安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用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作者:市大数据中心 曹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opebet官网 www.double-99.com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Reserved
网站标识码: 5116000002
主办单位:opebet官网 办公室
网站联系电话:0826-2343100
蜀ICP备18036616号-1川公网安备 51160202511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