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bet官网 关于印发《广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2022-12-01 10:55 来源:opebet官网 办公室 浏览量: 分享到:
网页纠错 【字体: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广安经开区、川渝高竹新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有关单位:

《广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已经六届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opebet官网

2022年12月1日

广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广安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培育新发展动能、激活新发展动力,打造川渝科技合作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四川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共广安市委关于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全力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态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广安市坚持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和市委“1234”工作思路,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以创新驱动为主线,以开放合作为抓手,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升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全社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环境持续改善,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化政策保障,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出台《广安市市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安市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办法》《广安市科技创新券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以激励全社会研发投入为导向的财政投入机制,2020年首次开展研发投入后补助奖励,全年为36家企业发放研发补助481万元、奖补比例全省最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方生产总值达到0.47%,是“十二五”末的6.7倍。备案登记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27亿元,是“十二五”末的8.9倍。

集聚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加速提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行动,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8家,通过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企业32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81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3倍。大力支持重点企业建设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清华大学“启迪之星”孵化器落户广深产业园,建立启迪之星(广安)孵化基地,成功创建为省级众创空间;邻水县经开区创建为省级高新区(广安高新区),四川圣锦风机有限公司创建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四川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研究院(创新中心)。

聚力重点攻关,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结成玄武岩纤维产业创新发展“5+1”战略联盟,促进县(市、区)重点企业和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聘请3名院士为广安市重大先导产业发展顾问,推动攻克玄武岩纤维生产技术等一批重大难题,建成投运世界首条2400孔漏板拉丝智能化池窑和6万吨玄武岩原料均质化生产线,生产线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五年来累计投入国家和省市级科技项目资金2.4亿余元,实施科技项目350余个,取得省级科技成果30余项。

推动技术转移,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出台《广安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在广安高新区布局建设市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设立四川广安刘嘉麒院士工作站和中科华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支持建设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提供实验研究、仪器设备、中试生产线等资源以及通用性、行业性技术转移服务,组织实施省市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50余项,备案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8家。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共享服务平台,探索参与技术类无形资产挂牌交易、公开拍卖与成交信息公示。

深化开放合作,主动融入成渝协同创新格局。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圏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渝广科技合作逐步打破行政界限,范围不断扩大,层次逐步提升,促进重庆科技资源向广安加速流动,自渝广科技合作以来,重庆累计支持广安科技项目54个,涵盖工业、农业、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合作范围愈加广阔,从市级层面延伸到毗邻区县合作,内容和方式不断拓展,渝广毗邻地区全方位合作体系基本形成。合作层次更加深入,从用科技项目支持广安企事业单位与重庆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到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推动校地校企合作。合作方式更加丰富,共同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推动广安企事业单位与重庆高校院所科技资源深度对接,组建产学研联盟。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主动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与柬埔寨、俄罗斯、法国开展了科技项目合作,外专引智、外国人来广安工作稳步推进。

突出科技示范,民生科技惠民利民。实施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和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提档升级四川广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组建6个省级科技特派团,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262名、“三区”人才38名,科技扶贫在线线上线下技术解答2万余次。重点支持生态环保、医疗卫生等领域科研攻关,鼓励医疗卫生科技人员开展新冠肺炎防治技术研发,支持广安市人民医院开展移动式负压舱等科研项目取得积极进展。累计引进推广优质农业新品种103个、先进适用技术87项,全市名特优新品种应用率达95%以上。

第二节 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创新已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科技创新呈现交叉、渗透、融合、扩散的鲜明特征,新技术、新产品、新赛道、新业态不断涌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科技创新放在规划任务的首位,鲜明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全省将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2025年将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到2035年基本建成科技强省。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奠定和确立广安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应有地位,为广安“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同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尤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广安从“川东一隅”变成“川渝焦点”,从“区域边缘”迈向“战略前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区”,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广安深化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跨省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为广安链接成渝双核,借势成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塑造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带来新发展机遇。

第三节 主要挑战

目前,广安整体创新水平较低,创新主体不多,高新技术企业仅60余户,尚无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创新能力不强,尚无1所本科院校,高端人才短缺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偏少;创新投入不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5;创新支撑不够,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比全省低8个百分点。面对新时代、新机遇,“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市上下要增强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弱项、补短板,增实力、创优势,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理念。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着力解决创新主体不足、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程度不深等问题。加快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园区培育,大力提升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两大能力,加快川渝科技合作示范区和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构建全区域协同、全要素配置、全链条融合、全方位保障、全社会动员的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各类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在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推动跨领域、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

——坚持链接川渝。抢抓川渝科技合作示范区建设历史机遇,以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用、创新效益共享为抓手,加速川渝两地各类创新资源在广安全域的集聚融合,在协同创新中提升自我,不断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人才为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围绕广安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探索创新人才引进、评价和激励机制,着力打造有利于创新创造创业的人才发展环境。

——坚持企业主体。紧扣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种创新资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话语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助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速产业发展升级。

——坚持深化改革。系统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到2025年,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全市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大幅增长。创新主体逐步壮大,创新平台量质提升,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面建成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川渝科技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突破。

——创新主体加速增长。“两中心三集群六基地”创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夯实,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迅速发展。自主研发创新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1%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450家,高新技术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900亿元。

——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和国、省、市级各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30个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75%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加速形成。

——跨区域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推动川渝两地科研布局互补、创新资源共享、新兴产业互动、创新平台共建,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创新人才柔性流动、科技干部交流互访、科技政策同覆盖、科技项目同申报、科技服务同融通,可复制可推广的跨省域科技创新合作模式初步成型。

——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基本成型,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层次人才集聚、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初步形成。

专栏1广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预期性指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

2025

1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

%

0.47

1.12

2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年均增速

%

20

3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

人年

8.96

13.5

4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0.16

0.3

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0.3

1

6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

亿元

1.37

5.0

7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68

120

8

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

亿元

581.7

900

9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

300

450

(二)二〇三五年远景展望

到2035年,经济发展全面转型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崛起,现代科技园区全面覆盖,龙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全面形成,成为西部地区具有显著辐射引领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到2035年,创新要素充分集聚,呈现科技资源强市的新面貌。新型研发机构众多,高水平科研平台陆续建成,科技领军人才不断涌现,科技服务业竞相发展,科技人员获得感显著增强,创新资源得到高效配置,成为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创新人才高地。

到2035年,全社会科技意识明显提升,形成创新创业创造的新环境。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科技创新内化为城市精神,科技实力逼近先进发达城市水平,成功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和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市。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优化构建市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深度融入重庆都市圈规划建设,加快构建特色鲜明、层次分明的“两中心三集群六基地”市域创新发展格局。

“两中心”,即建设主城区、川渝高竹新区两大产教融合中心,支持高校建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加强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引育,围绕广安(深圳)产业园、川渝高竹新区等主导产业发展,建立紧密型创新联合体。支持广安(深圳)产业园加强与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合作,构建川渝粤协同创新共同体。

“三集群”,即打造华蓥玄武岩纤维、岳池生物医药、广安经开区绿色植保三大高新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做实产业链,推广玄武岩纤维研究院、“5+1”战略联盟等模式,突出“科研+市场”两个支撑,实施产业研究院、标准体系、产业园区“三大工程”,建立创新利益共同体,推动主导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

“六基地”,即形成六大协同创新基地,支持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加强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两江新区等合作,争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第二节 积极打造高能级创新园区

(一)推动川渝高竹新区高质量发展。与两江新区、璧山区、大足区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强与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与仿真测试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合作,与相关高校组建产学研联盟,开展车辆设计、轻量化材料、充换电技术、汽车零部件再制等技术研究。拓展玄武岩纤维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应用,与重庆大学等高校合作,加强贮氢合金、锂材料、石墨烯、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做大做强车用新材料产业规模。依托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辐射带动,着力发展5G通信系统设备(接入、传输、交换)和5G通信终端设备(音频、视频、网络)等领域的高端制造与研发环节。依托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类脑计算与智能控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科创载体辐射带动,重点研发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无人飞行器、工业机器人、服务消费机器人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积极参与两江新区的智能终端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建设,推动川渝高竹新区(硬件、硬科技)与两江新区(软件、软科技)分工协作。加快与成渝大数据中心对接,提升川渝高竹新区的数据处理能力;加强与高校、企业、第三方机构合作,组建技术战略联盟,强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支持新区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

(二)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按照“一核多园”的空间布局,以广安高新区为主体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发展,以产业链延伸和高端化为目标,吸引集聚创新型企业,完善上下游企业配套,协同推进产业链创新,并以众创、众包、众筹等形式吸纳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创新协作,力争“十四五”期间成功创建为国家高新区。到“十四五”末,广安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户数、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分别突破30户、4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以川渝高竹新区—广安高新区—广安经开区—华蓥山经开区—岳池经开区为主线的高新技术产业串珠状发展带,带动各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坚持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一区一特”发展思路,加快完善创新园区空间布局,推动创新要素向经济开发区、商贸物流园区、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等产业功能区集聚,以园中园、区中园、专业园等方式规划布局多点位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打造集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场景营造、园区服务于一体、各具特色的科技园区,以错位发展实现科技园区广域覆盖。

第三节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实施创新平台量质提升工程,聚焦优势主导产业,统筹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以及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国家和省级研发平台在广安设立分支机构、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打造“研发—工程化—产业化”技术创新体系。

(一)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按照“提升一批、争创一批、共建一批”工作思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和整体提质升级。实施国家级创新平台“破冰”计划,整合优质创新资源,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原料药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以创促建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实施市级创新平台升级计划,推进有条件的市级重点实验室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挖掘企业创新资源,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产学研合作建设创新平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本土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鼓励广安市产学研机构联合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创建一批功能合理、特色鲜明、运营高效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平台提档升级,集聚新技术新动能。

(二)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积极发挥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广安分中心作用,构建成果转移转化全方位服务链,示范带动技术转移机构发展,促进技术市场繁荣。探索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市场,加强技术供需对接,完善技术交易规则,优化技术转移服务流程,提升技术交易市场服务功能。鼓励高校院所和科技服务企业共建技术转移机构,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技术经纪人、科技咨询师,健全激励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规范化运作。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省级科技成果转移示范机构5户以上。

(三)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采用民营自建、闲置改建、政府新建等多种形式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进一步强化孵化载体统筹布局,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运营模式,推动孵化载体增量提质扩能。打造满足创业者需求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阶梯型孵化体系。在符合城市规划前提下,依法保障孵化器用地,按规定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纳入创新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积极推进启迪之星(广安)孵化基地创建国家级众创空间,打造技术创新、人才培育、企业孵化聚集地。推动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争创四川省大学科技园。力争“十四五”期间,创建国家级孵化器(或众创空间)实现零的空破,新增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国家(或省级)“星创天地”6个,孵化毕业企业超过200家。

专栏2创新平台发展目标

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国家级创新平台“破冰”计划,深化与高校院所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共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

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与仿真测试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类脑计算与智能控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机构的合作,联合共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到2025年,力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5个以上。

市级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广安市产学研机构联合省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创建一批功能合理、特色鲜明、运营高效的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共建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一批市级创新平台建设。到2025年,市级各类创新平台达到25个以上。

第四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创新型领军企业、头部企业培育联系制度,在科技项目、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进、研发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落实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支持领军企业、头部企业承担国家、省、市重大创新任务,推进创新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实施大型企业研究机构“全覆盖”,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鼓励企业创建高能级研发平台,对建成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实施后补助。到2025年,形成创新型领军企业5家,实现国家级创新型企业零的突破。

(二)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实施一企一策,辅导企业设立研发平台,通过产品创新与再造、管理创新与变革、品牌与营销战略创新等措施,指导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科技研发投入核算等制度,加速企业自主创新、核心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培育,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的目标。

(三)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行动。贯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2.0”,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形成“铺天盖地”的良好态势。以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以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挖掘企业和区域特色优势、完善重点领域产业生态为突破口,引导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广安优势特色产业细分产品市场,开展专项核心技术研发,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

第五节 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一)实施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行动。鼓励社会科技资源对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制定广安市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目录。支持院士工作站开展玄武岩连续纤维产品质量稳定和性能提升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具有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成果,打造广安科技创新知名品牌。

(二)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行动。采取“定向研发、定向服务”模式,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协作攻关,支持高层次科研团队持大股实施产业技术攻关和融合协同创新。在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化工、先进材料、轻工服装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打造广安科技创新重点品牌。

第六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一)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落实“先确权、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决策和市场化定价机制。健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转化服务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按约定方式与成果完成人、技术转移机构共享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加强统筹协调,做好已出台政策的衔接过渡。完善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改革管理流程,将产权管理融入项目的选题、立项、实施、验收、成果转移转化等各个环节。对与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合作的职务科技成果,合同相关方依法自主约定成果所有权归属。

(二)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支持现有中试研发机构升级改造,建立跨高校、科研院所的新型中试研发平台。推动中试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概念验证、技术成熟度评价、中试熟化和小批量试生产。加大中试研发项目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产品中试生产线和成果转化基地。

(三)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行动。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推进机制,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融资服务,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积极推进两院院士和中央级科研单位科技成果在广安转移转化,对中省驻广和市内各类研发机构、企业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支持,加快建成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专栏3成果转化发展目标

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重点组织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研究院(创新中心)、广安市人民医院、广安市中医医院等单位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成果完成人(团队)可享有不低于70%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实施单位与成果完成人约定不进行分割确权的,可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允许改革实施单位从成果转化净收益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团队)和对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发挥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广安分中心作用,鼓励高校院所和科技服务企业共建技术转移机构,建成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化服务机构3家以上,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市场,完善技术交易规则,优化技术转移服务流程,提升技术交易市场服务功能。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0项以上,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5.0亿元以上。

建设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加速培育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技术经纪人、科技咨询师。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规范化运作。到2025年,争取培育20名左右的技术转移人才。

第七节 构筑区域发展人才洼地

(一)实施高端人才(团队)集聚行动。实施高端人才(团队)集聚行动,深入实施“小平故里培优计划”,大力引进两院院士、战略科学家,加快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团队。深入开展“两院院士广安行”活动,鼓励海内外引领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人才带资金、带项目来广安创新创业。落实《四川省支持两院院士在川创新创业十条措施》《广安市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构建广安市与院士专家合作长效机制。组建第二届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聘请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为委员,为全市重大战略、重点项目、重要产业发展献计出力。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向创新型企业有序流动,探索建立研究型企事业单位与创新型企业之间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突出重大需求和战略目标,在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和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实施领军人才(团队)培育行动。聚焦全市优势主导产业,依托“小平故里培优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项目、创业领军人才项目,引进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围绕玄武岩纤维、生物医药、绿色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市级及以上重大科技专项。编制高端紧缺人才目录和人才地图,支持用人单位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研发机构,在全球范围内靶向引进人才。选派科技骨干到省级以上部门、知名高校院所、高新技术头部企业学习研修,鼓励重点科研团队在广安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培育产业创新发展急需的各类领军人才。

(三)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行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小平故里培优计划”科技菁英项目,遴选支持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促进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鼓励支持优秀青年科研人才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牵头组建团队、开展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应用研发,赋予其充分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培养一批未来能够领军挂帅的青年科技人才生力军。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发现机制和高水平科学家举荐青年人才机制,拓展人才举荐、遴选渠道。

(四)积极开展人才破壁行动。完善科研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和绩效工资水平核定动态调整机制,开设优秀青年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探索将技术经纪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作为职称评聘、岗位聘用的重要业绩;支持事业编制科研人员五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参与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期满后自主选择去留;允许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技术股+现金股”持有股权。

专栏4创新人才发展目标

实施“小平故里培优计划”。到2025年,市级层面遴选支持20名左右创新领军人才,示范带动县(市、区)、园区遴选支持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基本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创新领军人才队伍。

市级层面遴选支持20名左右创业领军人才,示范带动县(市、区)、园区遴选支持一批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基本构建起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队伍。

市级层面遴选支持40名左右科技菁英,示范带动县(市、区)、园区遴选支持一批科技菁英,基本构建起一支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的青年拔尖人才队伍。

第八节 持续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一)创新科技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等专营机构。积极探索应急转贷、风险补偿、基金引导、担保等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增信支持。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要求的结构性、复合性金融产品开发,设立“科创贷”“科续贷”“科创投”“双创贷”等。引入成渝两地优质科技金融机构来广安组建科技投资公司。

(二)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改进科技项目组织方式,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开展“包干制”试点。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探索建立第三方代理服务制度。完善尽职免责的容错机制,针对不同创新主体、类型和情形,研究制定创新活动容错纠错清单,建立科研项目监督、检查、审计信息共享机制,为推动创新发展解压松绑。全面贯彻执行我市关于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措施,鼓励规上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投入引导机制。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一揽子企业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力度。

(三)深化科技监督和评价体制改革。深化监管机制,完善覆盖科技计划全过程的动态监督机制,加强对科研活动的全流程监督,实现全程留痕、实时查询和有效追溯,构建纵横联动的科技监督体系。围绕科技评价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分类评价,探索建立代表作评价制度和重大科学研究长周期考核机制,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突出质量、绩效、贡献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坚持综合监管与专项行政执法相结合,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完善知识产权激励创新、质量评价、纠纷多元化解决等机制。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知识产权运营模式。培育壮大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建设知识产权新经济示范园区、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区和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示范基地。

(五)强化科技诚信体系建设。推进科研诚信信息化建设,开展科技计划信用分类量化积分管理,完善重大科研案件调查处理机制,建成覆盖全市的科研诚信体系,形成科学规范、激励有效、惩处有力的科研诚信制度,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建立科技伦理危机处理应对机制和科技伦理治理结构,逐步构建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办好双创活动周,举办两院院士四川行(广安行)活动、川渝毗邻地区协同创新发展大会等大型赛事和活动。推动双创载体提档升级,对优质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给予后补助,充分释放服务潜能。对荣获国家、省科技奖励的项目主持单位给予配套奖励,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政府创新创业服务,完善创新创业产品体系和服务政府采购项目。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健全各类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服务体系和退役军人自主创业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

(七)加强科学普及与创新文化建设。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精神,将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协同推进,加强科普工作规划,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优化完善科普工作和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各类科研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构建起与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现代科普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类新闻媒体开展科普服务,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普阅读活动,加大农村地区科技传播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争创省市级科普基地,带动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提升。

第四章 重点领域方向

第一节 发展工业科技

实施现代产业科技赋能工程,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快构筑产业配套和精深加工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价值链,推动汽配、化工、轻工服装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加大新产品研发设计力度,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信息技术,加快设备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改造升级,加大新工艺、新装备应用推广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实现节能降耗。另一方面,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新技术发展机遇,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引进吸收,加快实施新技术产业化、新产品市场化,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增量经济”,释放“新经济”增长动力。

专栏5工业科技发展目标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汽车汽配领域,开展新一轮大规模企业技术改造,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促进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开展车辆机电系统集成技术、汽车安全气囊生产自动化生产线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低速无人环卫车、无人驾驶观光车、混合动力发动机气门关键零部件结构及组件等成果转化。绿色化工领域,以新桥化工园区为主,围绕天然气化工、新材料化工、新能源储能等产业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化工产业科技创新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变革,全面提升绿色化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轻工服装领域,围绕纺织服装、制鞋、智能家居、茧丝绸集群“四大产业集群”,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特色轻工服装产业基地和国内高端茧丝绸生产基地。依托前锋区创新纺织产业基地,推进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前锋校区建设和5G装智能工厂建设,开展功能性三维中空短纤、复合短纤等关键技术研究。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领域,加快发展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围绕上中下游关键环节,大力引进头部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补齐补强主导产业链条。生物医药领域,按照“研发创新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广安”,加快推进成都·广安“双飞地”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积极构建化学药、中医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四大产业集群。推进中药材种植向中药研发制造拓展,加快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向特色制剂药转型升级,发展生物药和医疗器械相关领域,着力构建“药、医、养、食、游”全产业链相融互动的产业格局,建设“全国知名、西部领先”的国家级医药园区。先进材料领域,围绕华蓥玄武岩纤维产业功能聚集区,依托院士工作站与知名高校院所的合作优势,开展玄武岩纤维产品质量稳定与性能提升等关键技术研究,鼓励玄武岩航空航天材料、海洋材料以及新型墙体材料等成果转化。依托化工新材料企业,重点研发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生物基材及可降解材料和电子化学品等新产品。支持聚酰亚胺、热塑性聚酰亚胺等功能性膜材料,聚苯硫醚特种工程塑料、含磷高分子阻燃材料等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电子信息领域,从显示屏、主板、摄像头等零部件入手,加大天玥系列微型计算机软硬件及周边配件的开发力度。构建以手机、计算机、显示屏、汽车电子等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加速电气、物理、化学特性检测实验室建设,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电子检测(质检认证)服务。

第二节 发展农业科技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培育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围绕粮油、生猪、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和水果、草食畜禽、花椒、蚕桑、水产、花卉药材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深化与涉农高校院所合作,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机装备、生物育种等关键技术,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农业科技应用化研发及成果转化载体,形成以循环农业、智慧农业、农机装备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以广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培育现代化种养殖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观光农业旅游基地,引进先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精准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赋能农业转型升级。

专栏6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发展现代种养殖技术。鼓励红米、花椒、露水草等特色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开发利用,地方优良畜禽基因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地方优质果品的选育与开发利用。开展大田农作物、水果、蔬菜等高效丰产栽培新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农业大数据与“互联网+”等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开展智能农机远程操控关键技术、蔬菜及水果智能温室控制技术等研究及运用。开展秸秆—基料—食用菌利用新技术、秸秆—青储饲料—养殖业利用新技术、养殖废弃物就地好氧发酵技术等研究及成果应用。支持安全高效、可降解、无残留的新型绿色投入品创制技术、化肥农药减量高效施用技术等研究及运用。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开发以广安龙安柚、邻水脐橙、广安蜜梨、柠檬等为原料的系列饮料及功能性食品。推进花椒油、火锅底料等产品开发。借力星创天地、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家大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粮油、果蔬食品加工新技术应用,争创国省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

第三节 发展民生科技

加强疾病防控和救治、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等卫生健康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群众健康保障水平,积极打造区域智慧医卫中心。支持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社会公共领域的创新研究,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完善科技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科技安全风险预警、风险评估、研发活动安全管理、安全审查、重点科研机构和设施安全保障等制度。完善科技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加强重点基地平台、重大项目、重要成果、国际交流等科技安全保密制度建设,定期开展教育培育和监督检查,健全科技保密体系。推动科技与文旅融合,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影视演艺、文化软件及文化旅游等新业态。促进智慧景区、智慧场馆、智慧广电、文物数字化等领域发展。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壮大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业体系。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互联网+”,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培育电商企业、电商品牌,打造集约集成智慧的新型服务业,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健全党领导科技工作的体制机制和组织保障,落实市委对科技创新的总体布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各个方面和科技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市、县(市、区)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抓科技创新的制度,加强对创新发展的统筹领导,强化党组织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组织保障和支撑服务作用。推动全市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紧密协作,激发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

第二节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按照国家、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进一步细化相关创新政策落地的措施。围绕激发创新活力、降低创新成本、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政策与财政、产业、知识产权、人才、教育、市场等政策的协调性,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加大对科技产业(企业)信贷投放,强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要素保障,提高政策的全面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引导支持力度,不断突破阻碍创新的政策瓶颈,构建优异的政策环境。

第三节 加大财政资金引导投入

把科学技术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市、县(市、区)每年按不低于可用财力1%比例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并保持适度增长,逐年提高工业、农业、商贸、教育、医疗、文旅等专项资金支持创新比重,2025年达到30%以上。统筹资金投入与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围绕科技创新重点任务优先安排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提高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力和带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推动各县(市、区)、园区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科研机构持续增加研发投入。

第四节 加强规划管理与科学评估

完善规划推进机制,细化规划年度计划,加大监管督导力度,并实施年度考核,对重点项目开展专项评估,积极主动地推进规划的实施,相互配合,密切协作,齐心协力推动政策落地。充分发挥法治保障和政策引领作用,加强政策宣传培训,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完善创新政策督导评估机制,加强指导督促和跟踪问效,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名词解释

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是指报告期内为实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而实际发生的全部经费支出,又称R&D经费。所谓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是指为增加知识存量以及设计已有知识的新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系统性工作,包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3种类型。国际上通常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的比重来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科技创新实力。

2.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取得的各项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3.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是指每万人口本国居民拥有的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符合下列任一条件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发明专利、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发明专利、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

5.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6.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依托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

7.科技创新券:是指由政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免费发放的权益凭证,主要用于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服务提供机构的资源开展研发活动和科技创新。收取创新券的单位持创新券到指定单位兑换。

8.科技金融:是指将科技和金融相结合的一种制度安排。通常指通过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

9.众创空间:是指顺应创新2.0时代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新趋势,根据互联网及其应用深入发展、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

10.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由各级科技部门进行备案或认定,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

11.星创天地:是指科技部布局打造的农业双创载体,以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科技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利用线下孵化载体和线上网络平台相结合,聚集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吸纳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农业致富带头人创新创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12.科技特派员:是指立足市场需求和“三农”需要,按照一定程序选派,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13.技术经纪人:是指在技术市场中,以促进成果转化为目的,为促成他人技术交易而从事中介居间、行纪或代理等,并取得合理佣金的经纪业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法律声明

opebet官网 www.double-99.com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Reserved
网站标识码: 5116000002
主办单位:opebet官网 办公室
网站联系电话:0826-2343100
蜀ICP备18036616号-1
川公网安备 51160202511682号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