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马”蹄疾
2021-09-03 09:08 来源:广安日报 浏览量: 【字体: 分享到:


幸福农场里的“致富羊”。


白马乡的柠檬基地里,果农正在转运丰收的柠檬。


讲述人:龙俊帆

远处,一条绸带般的柏油马路从村子延伸而出;近处,房屋错落有致,村道干净整齐,一棵棵柠檬树随风摇曳,孩童在广场上嬉闹,村民在田间劳作……这是近日,我的老家——广安区白马乡石梯村的景象。

我是广安日报全媒体记者龙俊帆。今天,我给大家讲述我的家乡广安区的小康故事。

广安区是广安市的传统老区,也曾是国家级贫困区。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白马乡是一幅贫穷落后的面貌:村民以种地为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唯一的通村路是一条泥泞不堪的小路,回家只有走田坎路,下雨天容易摔进田沟里。最头疼的是,由于交通闭塞,村民外出只有摆渡,很不方便。

改变贫穷面貌,是我们全村人共同的愿望。自2013年国家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以来,我的老家享受到政策红利,村里发展起了增收致富产业,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邻里之间也更加和睦。

曾经,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乡亲们的梦想。如今,梦想照进了现实,成为他们美好生活的新起点,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画卷正在白马乡徐徐展开。


发展柠檬产业 酸了嘴巴甜了心

8月13日一大早,我们沿着广前路行驶,穿过前锋区代市场镇,跨过流杯滩渠江大桥,再向前行驶几分钟,就到了白马乡石梯村。

车子一进入村口,成片的柠檬树就呈现在眼前,村民三五成群,有的在给树叶修枝,有的正在除草、施肥……处处是一派热闹的劳动场面。

“小龙回来了,今天又是来采访啥子新闻?”

“我们报纸开设了‘编辑记者回乡看小康’栏目,主要反映家乡近几年的巨大变化,专门来采访你们的。”

“说起变化,那可真是太大了……”

三言两语间,乡亲们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

石梯村位于白马乡东南部,是典型的丘陵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是阻碍村子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村里逐渐出现田土荒芜、农舍破旧的情况。2014年,石梯村被认定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别看现在日子好了,你最清楚,几年前村子是另外一番模样。”正在劳作的村民周永双感慨良多,过去,村里家家户户都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主导品种不多,销售价格低,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换来的收入只能保证日常开销。

“可不是,现在村里发展起了柠檬产业,我们流转了土地,有租金、务工费,收入稳定。”一旁的村民黄家金接过话茬,他算了一笔账,一个月就算务工20天,每天45元钱,加上土地租金7000多元,每年就有1万多元的固定收入。

“别看柠檬吃进嘴里酸,村民们可都甜在心里。”白马乡党委书记张艺告诉我们,过去石梯村产业薄弱,为了让村民能靠土地过上好日子,2016年,村里引进返乡创业业主唐学金,在石梯村租地1300余亩,并成立广安云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模式,成片种植柠檬。2020年,柠檬开始挂果,产量达到120万斤,实现收益300余万元。

去年5月,唐学金带领合作社,在白马乡柠檬产业园里建立了占地2700平方米的乡村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集配中心。按照项目实施要求,该中心配备了保鲜冷藏库、叉车、柠檬洗选一体机等。在唐学金的带动下,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小小柠檬树,已经成为村民致富的“摇钱树”。

产业兴旺,才能让乡村生活更富裕。近年来,白马乡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创品牌”的发展理念,初步形成6大主导产业、3大产业园、6个生产区、1个旅游度假区的“6361”产业体系,产业发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态势。

开展“一榜两评” “邋遢户”变成“文明户”

庭前屋后干干净净,东西摆放整整齐齐……这是我们在白马乡红星村村民杨兴元家看到的景象。很难想象,几个月前,他还是村里出了名的“邋遢户”。

“老杨这个月又被评为‘文明村民’,我还让他传授‘诀窍’呢。”红星村党支部书记游其国打趣地说,不久前,在红星村,由村干部及村民代表组成的乡风文明“一榜两评”评比小组对杨兴元家的环境卫生进行检查打分,最终他被评为“文明村民”,这也是他今年第二次上榜。

“以前懒,个人卫生不讲究,房子一年打扫不了几回。”杨兴元有点不好意思,他说,以前村里环境脏乱差,村民环境卫生意识薄弱,垃圾经常乱丢乱放。

“所谓‘一榜两评’,即建立乡风文明红黑榜,开展环境卫生和文明村民两项评比,彻底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形成良好乡风。”张艺说。

当张艺了解到红星村有个出了名的“邋遢户”时,便联系村干部经常到杨兴元家开展家访,从生活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逐渐让他有所改变。

“以前大家说我邋遢,我还不服气。”杨兴元说,后来他偷偷地察看了几家邻居,果然比自己家好得多。回家后,他就开始认真收拾了,不但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就连穿着打扮也一改往年的邋遢形象,人看起来精神了不少。“环境卫生搞得好,不但能上红榜,还能拿奖品。最重要的是,我可不想‘邋遢户’这顶帽子一直扣在我头上,丢不起那人!”杨兴元笑着说。

行走在白马乡,农家小院处处鸟语花香,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邻里关系团结和睦,处处透露着文明的气息。

目前,广安区乡风文明“一榜两评”工作正在全区16个乡镇、242个村(社区)中如火如荼地开展。力争到2023年,全区所有乡镇和95%以上行政村达到区级文明村镇标准。

家乡的山在变、水在变,家乡人民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看着家乡的变化,我坚信,白马乡将和广安区其他乡镇一起,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着更加美好的乡村振兴奋进!

从1小时到几十秒 乡亲告别摆渡过河

从前锋区代市场镇到白马乡,有一座必须经过的桥梁——流杯滩渠江大桥,这座全长600多米、驱车只要几十秒钟就能通过的桥梁,承载了白马乡及附近乡镇群众几十年的梦想。

时间回到2012年9月3日,这是白马乡石河村村民游中成终生难忘的一天,他清楚记得那天流杯滩渠江大桥开工仪式的情景:“附近的乡亲都来到开工仪式现场,大家就像过年一样,个个喜笑颜开,纷纷感叹‘盼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从白马乡到江对面,只能摆渡。小时候常听老人讲,石河村是全乡最穷的一个村。为啥?因为交通不便。

由于渠江之隔,前锋区代市、观阁等乡镇与广安区白马、石笋等乡镇的老百姓如果要相互走动,必须借助渡船或者先行绕道前往广安主城区,然后再前往目的地,一来一往很不方便。

“别看江面只有400多米宽,但要到江对面实在不容易。”游中成是土生土长的石河村人,他告诉记者,自己经常到江对岸的场镇赶场,走水路的话,算上等渡船的时间和下船之后的坐车时间,起码要1个小时才能到,而且一旦涨水,就要断渡。如果走陆路,则要绕一个大圈子,车费贵不说,行程还远。

没有陆路,附近乡镇孩子上学也成了“老大难”。石河村5组村民向玉合的女儿几年前在代市镇读小学,每天早上6点钟就要起床等船,冬天遇到江面起雾,就经常不能准时到校上课。

交通不便,村里出产的农产品也运不出去,生产物资运不进来,严重影响了石河村的发展。修桥,成为村民最迫切的愿望。

2012年,经省发展改革委批准立项,省交通厅、省住建厅批准建设,流杯滩渠江大桥工程提上日程。2014年12月,经过700多个日夜的漫长等待,流杯滩渠江大桥正式通车,石河村及其附近村民彻底告别了几十年摆渡过河的历史。

“以往肥料、粮食、建材等物资运进村里只有靠摆渡,算上卸货时间往往需要半天时间。”石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向开平告诉记者,大桥修好后,物资可以直接拉到家门口,运费、时间、人力等成本大大降低。

从摆渡1小时,到跨桥几十秒,相同的距离,石河村人走了几十年。如今在白马乡,除了连通外界的流杯滩渠江大桥外,还有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通村达户,一辆辆小货车、摩托车满载着村民的喜悦来往穿梭,纵横交错的农村交通路网,已成为村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的致富通道。(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上一篇
    下一篇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法律声明

    opebet官网 www.double-99.com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Reserved
    网站标识码: 5116000002
    主办单位:opebet官网 办公室
    网站联系电话:0826-2343100
    蜀ICP备18036616号-1
    川公网安备 51160202511682号

    网站支持IPv6